不要让学生成为“强迫症”的受害者
被“强迫”的童年同事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。某天放学后,她忽然皱起眉头,叹了一口气:“唉,我们老师有强迫症。”
我好奇地问:“怎么回事呢?”
小姑娘一本正经地回答:“她总是强迫我们写作业!可是,她难道不知道小朋友都不喜欢写作业吗?”
学生玩耍
听到这句话,我的内心五味杂陈。作为教师,我既理解同事的无奈,也心疼孩子的天真被过早被“标准化”。一个四五岁的孩子,原本应该在游戏中认识世界、在探索中培养好奇心,却因为“作业”而感到压抑,甚至将老师的严格要求与“强迫症”画上等号。
这不禁让我陷入沉思:我们的教育,究竟是在培养人,还是在制造“机器”?
展开剩余72%被“推着走”的教育生态教育的“强迫症”并非一朝一夕形成,而是多方压力交织的结果。
教材与教学安排的矛盾
幼儿园阶段本应让孩子在玩乐中建立对世界的基本认知。然而,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却“提前介入”——例如,直接学习汉字而非拼音。有关解释称,这是因为孩子在生活中已耳濡目染认识了许多汉字,但这种看似合理的安排忽略了现实差异:并非所有家庭都能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,并非所有孩子都具备提前识字的基础。
这种“跳跃式”的教学衔接,迫使幼儿园不得不提前教授小学内容,最终让孩子在“超前学习”与“兴趣丧失”之间感受痛苦。
在中学的各科教材中,增删了很多内容,这在数学、历史、地理等学科中都可以看得出来。现行的教材,和过去相比知识面变广了,知识体系不完整,不利于宏观把握学科体系。而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,就需要把删除的那一部分重新补充上,会大大增加学习负担。
家长的焦虑与“抢跑”心态
“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的观念,让家长成为“超前教育”的推手。为了让孩子小学一年级不掉队,许多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就要求孩子学习拼音、汉字、数学计算。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求,不得不调整教学计划,将原本以兴趣为导向的活动变成“任务清单”。
这种“抢跑”心态的背后,是家长对未来竞争的恐惧,却无形中将压力转嫁给了孩子。
学校的应试压力与“时间争夺战”
高中阶段时间压力,让“强迫症”愈发显著。为了应对高考,许多学校将高三课程压缩到高二之前完成,以便腾出更多时间进行一轮、二轮、三轮复习。这看起来学生争取了备考时间,实则剥夺了他们深入理解知识、培养思维能力的机会。
书海阅读
教育的本质是“育人”,而非“刷分”。当学校将目标简化为“分数最大化”,学生便沦为了“考试机器”,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与探索能力。
教育,应当是陪伴和引导教育的“强迫症”最终受害者是学生。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孩子,更容易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当学习变成任务,好奇心便被压抑,学生会因为过早的作业痛苦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。标准化教学与超前学习,让孩子习惯于“被动接受”而非“主动思考”。他们或许能记住公式、背诵课文,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同事女儿的一句“老师有强迫症”,只是童言无忌,却也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教育生态中的深层问题。唯有从评价体系、教学安排到家长观念进行全方位改革,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,而非“强迫症”的受害者。
教育不应是“推着走”产生焦虑,而应是“牵着手”的陪伴和引导。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索中成长,在兴趣中绽放。
发布于:河南省